- 前三季度全国物流运行延续企稳回升态势 关键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 2014-2018年中國印刷機械市場潛力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 明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超过1天!青岛出台新方案力推气质改善
- 恒丰纸业(600356)10月31日主力资金净买入781万元
联系人: 张利
手机: 1322232025
电话: 1322232025
邮箱: admin@raxtjx.com
地址: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经济开发区发展区金源路22号1#厂房132室
伦世仪:食品与发酵学科的源头与脉络
开云中国官方网站关于食品工业系的发展,食品与发酵学科源头的追溯,伦世仪院士有自己的认识。他说:“直到我毕业留在食品工业系任教后,我才逐渐对自己的这个‘母系’有了更多的了解。1952年,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与浙江大学农化系、私立江南大学的食品系和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农化系中的农产品制造专业等合并,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都迁到了南京,成立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然而关于食品学科的主线可以追溯到什么源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其实高等教育系科主脉的溯源并不复杂,不过最需要讲究科学论证、历史求证。
2008年,我任职的学校——教育部直属的江南大学,筹备独立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这个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所谓‘当年不写史’,但建校过了半个世纪之后,学校有责任系统地追溯、整理办学发展历史。2009年,学校组织力量开始收集校史的有关资科,也向我咨询了若干议题,我也算是元老了,我与食品学科的结缘,历经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以及今天的江南大学,也许可以表达些意见。我个人认为食品学科主线应该要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初期阶段,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化学系大力推进发酵食品领城的科研与教学。从此以后,发酵食品学科主脉从不断线,直至今日成就了在国内外皆闻名遐迩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江南大学的‘发酵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点。”
伦世仪院土非常诚恳,他说:“我要强调,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启发我的是国立中央大学校友、学长、美籍华裔教授曹祖宁先生,曹祖宁教授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深造,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他长期在美国普渡大学任教授,是国际化工界特别是生物化工界和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领城的知名权威。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我和学长之间并无多少交集,但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学术互访,曹教授和我重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曹教授曾为我们学校培养了几位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他经常回国访问,在国际会议上做主题发言,他将美国发展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的科技动态介绍给我们。我也访问考察过普渡大学曹教授的实验室。
学术互动的同时,不免要拉拉家常、叙叙旧,曹教授告诉我,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为他打下的基础让他受用终身。他虽然是大化工领域的教授, 但所从事的研究依然是建立在发酵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化工方向。曹教授强调,国立中央大学真正启动发酵食品方向科研和教学的时间节点,应该可追潮到1930年,那一年国立中央大学聘请魏喦涛教授前来担任农业化学系主任,并开启新的学科方向,那便是发酵食品方向。曹教授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伦世仪院士补充道。
在我们编写《江南大学史》食品学科主脉源头的篇章时,请示过伦世仪院士,他提出,应溯源至魏喦涛教授开创性的阶段,并建议我们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查阅史料,咨询有关的记载。经过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们终于能够清晰地认定:1927年,魏喦涛教授从日本京都大学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国传统食品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发酵机理研究。随后他被国立中央大学聘职,于1930-1937年担任农业化学系(我国高校的第一个农业化学系)主任、教授。魏喦涛教授不负众望,他在酒精发酵生产技术方面颇有建树。那时正值抗战期间,日寇占据交通要道,封锁我方重要物资包括能源的运输,汽油、柴油极为短缺,魏教授研发的工业酒精的发酵生产技术大大级解了交通燃料的补充,今天看来,他也是发酵生产再生能源的开山鼻祖。魏喦涛教授还在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一一豆腐乳中,发现了毛霉的新菌种, 经分离鉴定和深入的发酵机理研究后,认定大豆发酵中,毛霉是转化蛋白质成为风味氨基酸的最主要的微生物菌种。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这是国内研究成果首次在美国的这个重点期刊上发表,一时间引起很大的反响。1931年,他还分离到一株拟青霉,相关的研究成果被英国出版的专著《青霉素》所吸纳。我们的发酵、食品学科主脉追潮到1930年的国立中央大学魏喦涛教授所开创的格局,是很有依据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教师们持续努力下,南京工学院的食品与发酵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伦世仪院士回忆:“南京工学院在成立初期建有发酵工学专业、制糖专修科的基础上,1954年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粮食加工与贮藏工学’专业,1955年,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油脂工学’和‘食品机械’专业。食品类专业的扩增与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私立江南大学的一批骨干师资的加盟,他们分别在应用微生物学、农产品分析、粮食加工与贮藏、制糖工程、油脂加工等领域各有专长。当年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发酵学科的师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算是屈指可数,无论教学培养体系,还是科研实力、实验室装备而言,都走在全国同类的最前沿。我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单位任教而感到自豪。”
摘自:陈坚、王武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伦世仪传》P53~55
油脂工程师之家(oilsengineer)“油”您参与,油脂圈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