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印刷机械设备展|韩国制版设备展2025|KIPES
- 2亿元B1轮融资加持 中科时代引领工业智能计算机变革
- 陕西欧泰印刷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 新春走基层)六旬摄影“达人”连续25年为春运拍“写真”
联系人: 张利
手机: 1322232025
电话: 1322232025
邮箱: admin@raxtjx.com
地址: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经济开发区发展区金源路22号1#厂房132室
食物减损空间巨大 协同发力构筑全链条食物减KAIYUN损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引导协会发力,积极构建从新人结婚登记提醒、合理设计婚宴菜品到创新供餐服务形式、探索餐后捐赠的宽领域、全流程、多层次制度机制。
事实上,除了餐饮浪费,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现象一直存在。有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粮食、肉类等七大类食物浪费约4.6亿吨。调研发现,食品在储运、批零和生产中的损耗巨大,却往往被忽视,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也较为突出。业内专家指出,多类食物存在巨大可减损空间,要协同发力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消费环节浪费1.6亿吨。按目前七大类食物约五成减损空间计算,若减少一半损耗,我国可每年节约2.3亿吨食物,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
食品浪费主要出现在哪些环节?一些水稻产区的农户反映,收割机作业过程中稻穗末端稻谷脱落、清选工序中籽粒不能及时分离等,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稻谷损耗。
部分种粮大户表示,其储粮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无法进行烘干,粮食损耗较高。有的农户由于专业知识匮乏,会将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储存,果蔬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把握不当,易导致果蔬腐烂,造成损耗。
在部分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果蔬等食物损耗严重。不少批发商说:“大白菜只能卖一天,第二天就开始枯萎,只能扔掉”“莴笋卖一车烂半车”“遇到雨季或特殊天气,水果在市场中的损耗超过30%”。
在消费环节,一些消费者反映,超市中的大量食物被过度“裁剪”甚至“精修”,比如大白菜修剪为只剩1/10的“娃娃菜”,大葱只保留葱白部分,韭黄被“剪头”等。一些超市每天有大量的面包、馒头、香肠等临期食品被当作垃圾处理。
在餐桌上,食物保存不当、食物到期、盲目消费等也是浪费的突出原因。以高校为例,一方面,部分学生节粮意识淡薄,“点多了吃不完”现象普遍;另一方面,食堂存在菜单长期不更新、菜品口味单一、荤素搭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学生剩菜剩饭较多。近年来,高校食堂因“难吃”多次登上热搜。
科学储粮意识缺乏。一些农户缺乏科学的储粮意识和有效的储存条件,将收获后的粮食以“地趴粮”形式直接在庭院露天存放,如遇阴雨、降雪等天气,极易霉变,造成较大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和农民收益。调研发现,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缺少存放地、个人投入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冷链物流基础薄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生产的果蔬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30%,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1%—2%。有人认为,从冷链流通率和冷链基础设施来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正是我国果蔬损失率高的重要原因。在美国和日本,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超90%;在我国,同类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35%、57%、69%。
粮食过度加工造成浪费。为满足消费者喜好,商家过度加工、精细加工等现象突出,粮食出成率不断下降,造成大量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损耗和粮食浪费。研究表明,粮加工营养损耗最高可达八成。以稻谷加工为例,适度加工下每100斤稻谷可产出70斤大米,但精加工只能产出50斤。以面粉加工为例,过去市面上常见的是“75粉”“80粉”,即100斤小麦能加工成75斤或80斤面粉,而现在市面上已有不少“70粉”甚至“65粉”。
事件性消费食物浪费突出。婚宴、朋友聚会、社交餐饮等事件性消费中的食物浪费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性消费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5.43克,大于非事件性消费的浪费量(59.28克),其中朋友聚会的食物浪费量人均每餐为103.61克,婚礼婚宴和答谢宴的食物浪费量人均每餐分别为295.32克和144.27克,远大于一般事件性消费。
如何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专家提出,要从整体入手,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
开展食物减损工程以强化损耗控制。在生产环节,配置现代精准农业设备和信息系统,推行大面积精量播种、施肥、植保、耕作、收获以节约要素投入,增加食物生产收益。
在储运环节,增建仓储设施,优化装卸运输方式,推广安全高效节能储运新技术,支持农户科学储粮;完善粮食运输物流体系,开发专用技术和装置,建设粮食接卸专用平台,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和应用,在更大范围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在加工环节,自主研发和对外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并举,开发灭菌技术、粉碎技术、成型技术等,革新农产品加工方式。研制食品资源梯度增值开发技术,提高食品原料利用效率和附加值;推广食品营养保全加工技术,减少过度加工对食物营养物质的损耗和浪费;对食物生产进行全程控制,减少资源浪费和灾害损失。
在消费环节,健全餐饮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倡导理性消费,同时深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水产品冷链技术,构建完善的水产品产后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产品物理损耗。集成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中的活性成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水产品加工的零排放、全利用。
业内人士认为,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需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摸清底数,明确标准,建立减损目标体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程广燕建议,开展全链条调研,摸清损耗底数。可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KAIYUN龙头企业等力量对我国主要食物的损耗情况、损耗原因进行一次摸底。明晰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食物损耗特征,为从源头上采取食物减损措施提供依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标准体系。
二是压实责任,市场倒逼,建立减损动力体系。建议修订餐饮行业标准,规范餐饮行业菜单和点餐服务,鼓励餐饮企业在菜单或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业内人士认为,可考虑设立农业减损专项补贴,对种植户、批发商、运输企业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车辆等进行补贴。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建议,加大宣教力度,扭转消费者以“亮、白、精”为选择标准、过度追求“鲜、KAIYUN活”的消费观念,在日常饮食中“粗细”结合。
三是加大投入,加快攻关,建立减损支撑体系。贵州毕节土豆种植大户管绍刚建议,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品种的高精度农业收割机械,提高作业的规范性、精准性和收割效率。程广燕建议,加强冷链建设,完善生鲜食物终端配送机制,有效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加强庭院储粮安全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检查粮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避免粮食生霉造成浪费。